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
来源:admin 浏览量: 发布时间:2017-05-08 08:25:29
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
沈宝祥
摘要: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重点关注三点,一是要辩证理解和把握 “中国特色”; 二是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论; 三是要清醒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。同时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基本理论,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实践。
关键词: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作者沈宝祥,中共中
1985 年,邓小平对领导干部提出,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。这个要求过去重要,现在也很重要。邓小平提出两个概念,一个是 “新的实际”,一个是 “基 本理论”。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经常研究当前 的实际,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,并以基本理 论为指导,认真研究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。
一、辩证理解和把握 “中国特色”
1982 年,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,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,引起理论界的热议。在那时, 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议论,主要是设想和期盼。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是活生生的现实。
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,什么是中国特色,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,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,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。社会主义应当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。中国特色不是“中国独有”,也不是“中国例外”。中国特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,是两重意义上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。一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; 二是人类社 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。我着重讲后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。科学社会主义有一条重要的原理,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人类文发展的大道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。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,认识这后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,显得越来越重要。 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涉及了这 个问题。明确表明人类社会有 “共同价值”。 奥运会期间,我们提出 “同一个世界,同 一 个梦想” 的口号; 现在又提出建设 “和谐世界” 的外交方针; “一带一路” 战略; 提出合作共赢,阐明中国梦 “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”,提出打造 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这些都是以人类社会有普遍性的认识,有共同价值为前提的。
一个时期以来, 否定和批判 “普世价值”,很少讲普遍性,很少讲共同价 值, 把 “中国特色” 讲成同世界隔绝的东西,讲成 “中国独有”、 “中国例外”。关 于 “普世价值” 存在对立的看法。有人写文章说,“共同价值”不同于“普世价值”,他们的文章说服力不强。依我看,离开人类社会的普 遍性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,必然限制我们的眼光 和思维,使我们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。
二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论
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? 邓小平强 调 “共同富裕”,后来党的文献又提出实现人的 “全面发展” 的要求。社会主义的本质,集中起来讲,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。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,最重要的,就是要贯彻社会主义的本质论。
三十多年来,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推进改革开放,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, 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,从总量上看,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。但我们社会的现实情况与 本质论显然存在差距。从总体上看,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还说不上共同富裕。特别是,贫富差距不是缩小,而是不断拉大。 有人认为,我国的贫富差距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,甚至也超过了发达国家。
我国存在两种先富起来的人,也存在两 种共同富裕。一种是通过辛勤劳动或合法经 营先富起来的人; 另一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 或犯罪手段先富起来的人。第一种人帮助或 带动周围的人走向富裕; 第二种人给他圈子 里的人带来好处而日子好过。第二种情况背 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,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衷。事实说明,如果不切实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,改革开放就会走偏方向。
三、清醒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 初级阶段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,成绩确实很大,也很容易产生 忘乎所以的情绪。初级阶段,就是不发达阶段。这种不发达是全面的,包括经济、政治、 文化,包括制度、体制以及社会管理方 式, 特别体现在人的素质上。从不发达到发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; 从不发达到发达又是 社会各个方面同步前进的过程,不可能某一方面孤立地突飞猛进。
举两个例子来讲。 一是社会制度问题。 邓小平说,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,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,需要我 们 几 代 人、 十几代人,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。” 就需要近百年或几百年时间。如果要求 在不长的时间内,就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 度,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。
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。只有使制度发展成为文化才能生根 巩固。这种制度要为社会绝大部分成员认同, 同他们的思想感情相融合,成为他们的习惯。 苏联的制度一下就崩溃了; 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,也是一下就被冲掉了,这些制度都没有真正生根,没有能形成文化。
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。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抓,到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,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。上世纪八十 年代,搞了 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,九十年代又搞了 “道建设纲要”,后又提出 “八荣八耻”、 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”,各地又搞 “地域精神”,最后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 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这些东西还处在探索和逐步形成中。要形成成熟的定型的能够长期流传下去的东西还有待时日。
目前的 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 内容很多,各地都在努力贯彻实施,但也有不同的看法。老实说,连我这个有点文化的人对这三个层面都难以理解,更记不住。仁义礼智 信这五个字流传至今,甚至流传到国外是很值得思考的。首先,内容抓住了要领; 其次表达精练通俗。这五个字从提出到定型,前后用了近千年时间。思想、道德、精神的建设有它的客观规律。若干年后,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,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些调整是完全可能的。连 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 的名称也不是不能考虑的。我觉得 “中华价值观” 的名称可能更好些。
总之,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基本理论,指导当前的实践。要敢于用基本理论来 剖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研究解决办法。如果淡忘基本理论,偏离基本理论,实践就会出大问题。
作者和单位:央共中央党校
文章来源:《科学社会主义》( 双月刊) 2016 年第 2 期